小儿异位性皮炎的病因怀疑与遗传有关,但是众多环境物质和因素也可触发该病的发生。有许多吸入物和食物在抓痕或皮内试验呈现风团和潮红反应,但这种反应通常为非特异性的。消除上述原因并不一定可以使症状消退,有时年轻人除外。异位性皮炎患者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血清反应素抗体(IgE),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及白细胞内cAMP磷酸二酯酶浓度升高,但这些发现的病因学意义尚不清楚。
小儿异位性皮炎可于出生后数月即可发生。在面部,头皮,尿布区及四肢有红斑,渗出和结痂损害。在较大儿童或成人可为较局限的慢性损害,常在肘前窝,窝,眼睑,颈和腕部呈现典型的皮肤红斑和苔藓化,其病程无法预计。虽然皮炎在3—4岁时有改善,但儿童期,青春期或成人期亦常见恶化。
瘙痒是小儿异位性皮炎的常见症状。瘙痒和摩擦会导致瘙痒-搔抓-发疹-瘙痒的循环。小儿异位性皮炎可能会广泛化,常见继发性细菌感染和局部淋巴结炎。经常服用药物的病人,由于接触到许多过敏原,由此产生的接触性皮炎可使异位性皮炎的病情加重且复杂化。这些病人的皮肤往往比较干燥,并且往往对原发性刺激不能忍受,精神刺激,环境温度,湿度改变,皮肤细菌性感染,香料,织物柔软剂和羊毛衣物常可使病情恶化。